
九月的晨光里,一个来自湖北恩施的大男孩推开了我办公室的门,他像一片尚未经水冲泡的茶叶,带着少年人特有的青涩,却在眉宇间藏着一股经得起打磨的韧劲——后来的日子证明,这份韧劲正如茶中回甘,在时光的浸润里愈发醇厚,也让我对“育人”二字有了更真切的体悟。
初遇:那杯带着迷茫的“生茶”
他坐在我对面的椅子上,双手紧紧攥着衣角,眼神里有光,却被一层不安蒙着。他说想靠专业减轻家里负担,想让妹妹有更好的补习班,可未来像被雾气罩着的茶园,看不清方向。翻他的档案时,中专时的创业经历突然撞进眼里,像在茶丛里发现了一颗透着韧劲的嫩芽。我跟他讲自己大学时跌跌撞撞的故事,说“别怕试,错了就当给未来攒经验”。他点头时睫毛上的光,让我突然觉得,辅导员或许就该是那个守着茶芽的人,等一场合适的风雨,看它慢慢舒展。
舒展:在尝试中浸润成长的“茶汤”
我总觉得,年轻人的迷茫,多是因为没见过足够多的可能性。所以我常对小黄说:“别想‘能不能成’,先想‘要不要试’。”
职业生涯能力大赛的深夜,他抱着改到卷边的方案来问我,指尖沾着墨痕;一二九演讲比赛的后台,他对着镜子练发音,嗓子哑了就含颗润喉糖;书法比赛前,他在活动室磨墨到深夜,宣纸上的字从生涩到流畅;汽车知识竞赛时,他站起来答题的样子,自信得像早就胸有成竹。
每次他把奖状拿给我看时,眼里的光都亮得不一样。我知道,那些熬夜改稿子的夜晚,反复练习发音的清晨,都是浸润他成长的“水温”,慢慢让他这片“茶叶”舒展开来。从前是犹豫的、躲闪的,如今像经温火慢焙的茶,渐渐透出清亮的底色。
入味:从镜头到心间的“回甘”
“老师,我想拍视频记录校园!”他举着手机的样子,眼里有星星在跳。我特意叮嘱他:“镜头对准的不只是风景,是要把故事讲到人心坎里。”
食堂阿姨颠勺的烟火、课堂上突然迸发的笑声、图书馆里翻动的书页,都被他装进镜头。可播放量总在低谷徘徊时,他蔫蔫地坐在我对面,像泡久了失了味的茶。
我泡了两杯恩施春茶,水汽漫上来时,我们对着屏幕逐帧聊:“你看这段晨光,要是再慢半秒推镜头就好了”“食堂的蒸汽该凑近拍,能闻到香才对”。茶香里,我们像琢磨茶盏的弧度那样,把每个细节磨得发亮。
再后来,那条拍着学校生活的视频,播放量突然破了2700万。他冲进办公室时,茶杯里的茶还冒着热气,他说“好多人说‘想起了自己的青春’”。那一刻我才懂,原来陪学生找热爱,就像给茶找对茶盏,能让藏在心底的滋味,漫得很远。
沉淀:柠檬茶汤里的“茶魂”
有天,小黄突然冲进办公室,怀里抱着一捧恩施春茶,茶叶上的绒毛还带着鲜气:“周导,我想把家乡的茶叶做进奶茶里!”
他去奶茶店当学徒,记配方记到本子磨破;对着资料试茶叶和柠檬的比例,舌尖尝得发麻;为了找便宜又好的原料,把批发市场的价目表背得滚瓜烂熟。可创业像炒茶,火候总难拿捏——原料贵了、摊位偏了、设备一遇雨就“罢工”。
我们拿着计算器算差价,改方案改到阳光爬上桌面,甚至在小吃街管理处“软磨硬泡”:“您看我们学生创业,能不能给个能显眼的位置?”暴雨那天最狼狈,我们抱着设备在雨里跑,浑身湿透却笑得直不起腰。
再后来,小吃街多了个“溪滩柠檬茶”摊位,小黄系着干净围裙,泡茶、切柠檬的动作利落得很。有同学说“每周都来打卡”,有顾客带室友来喝第五回。他拉我去看仓库,家乡寄来的茶叶码得整整齐齐,他挠着头笑:“学费和妹妹的补课费,都攒够啦。”
余韵:茶盏里的育人时光
前几天,小黄送了我一罐新茶——是今年春天从他家茶田摘的恩施硒茶。“周导,这茶得用85度的水泡,回甘才最明显。”
他说这话时,我忽然想起初见时那个迷茫的大男孩。现在的他,站在茶摊前算账时眼神清亮,和供应商砍价时条理清晰,给学弟学妹讲经验时从容不迫。风里飘着茶香,也飘着他喊的“老师慢走”。
我想,育人大抵也是如此。不用刻意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,不过是在学生迷茫时递一杯温水,在他们犹豫时推一把,在他们跌跤时陪他们蹲下来看看问题在哪。就像泡茶,水温够了,时间到了,茶叶自然会舒展,回甘自然会来。
此刻办公室里的茶又泡好了,茶汤清亮,回甘悠长。小吃街中,“溪滩柠檬茶”的招牌在夕阳下闪着光,小黄正笑着给顾客递茶——那画面,或许就是育人最好的模样:你陪他走过青涩,他陪你读懂教育。把这段用陪伴和坚持泡成的茶,让梦乘着茶香,走得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