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--学生工作部
| 学生工作部
学生工作部
主页 > 工作动态 >

辅导员育人故事(十一)|不放弃的微光

作者:主编 时间:2025-10-27 来源:未知

微信图片_2025-10-27_141627_379.jpg


那年九月,阳光依旧炙热,新生报到的校园里洋溢着青春的气息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,我注意到一个瘦高的男生,他低着头,安静地跟在父母身后,几乎不与任何人交流。他的父母在办理完入学手续后,特意找到我,语气谨慎地说:“老师,我们家小李有点特殊情况,能不能给他安排一个下铺?”

我询问原因,家长犹豫了一下,最终还是告诉我:“小李小时候患有癫痫,虽然现在病情稳定,按时吃药就不会发作,但我们还是担心万一……”我点点头,表示理解,并承诺会尽量安排。家长感激地笑了笑,但眉宇间的忧虑并未散去。  

军训期间,我发现小李总是独来独往。别的同学在休息时嬉笑打闹,他却一个人坐在角落发呆;教官点名时,他的回答也总是轻得几乎听不见。我曾试着和他聊天,但他只是简短地回应几句,眼神始终躲闪。

那一刻,我的心揪了起来。我意识到,这个看似安静的学生,内心可能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。我决定主动找他谈谈。  

第一次正式谈话时,小李依然沉默寡言。我没有急于追问,而是先和他聊了聊大学生活的适应情况,慢慢地,他放松了一些。当我问起他手上的疤痕时,他的眼神瞬间黯淡下来,许久才低声说:“老师,有时候我觉得活着很累。”  

在后续的几次深入交流中,小李终于敞开心扉。原来,他在高中时曾被一位老师误会作弊,不仅当众羞辱他,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体罚。这件事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,甚至让他产生了轻生的念头。虽然事情已经过去,但每当他想起那段经历,愤怒和绝望就会涌上心头,他甚至幻想过去报复那位老师。  

我联系了小李的父母,他们证实了这一点。家长无奈地说,他们尝试过开导他,但效果甚微,小李的情绪时常反复,有时会突然暴躁,有时又会陷入长时间的抑郁。

了解情况后,我第一时间带小李去了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。心理老师评估后认为,小李的情况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,同时建议他继续按时服用抗癫痫药物,因为情绪波动可能诱发病情。  

接下来的日子里,我每天都会抽时间陪小李聊天,有时在办公室,有时在操场散步。我不再只是以辅导员的身份和他交流,而是尝试成为他的朋友,倾听他的烦恼,分享他的喜怒哀乐。同时,我也与心理咨询老师保持密切沟通,及时调整疏导策略。  

心病还需心药医。为了让小李真正走出阴影,我鼓励他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宣泄情绪,并带他参加一些轻松的团体活动,帮助他逐步融入集体。起初,他依然抗拒,但在同学们的善意接纳下,他渐渐放下了戒备。  

经过半年的心理治疗和日常疏导,小李的变化令人欣喜。他不再独来独往,开始主动和室友一起吃饭、上课;班级活动时,他也会积极参与,甚至还在一次班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。他的笑容多了,眼里的阴霾也逐渐散去。  

最让我感动的是,有一天他主动找到我,说:“老师,谢谢您没有放弃我。我现在明白了,活着不是为了恨别人,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。”

关怀无界限,温暖在身边。辅导员的工作不仅是管理学生,更是用爱与专业守护他们的成长。作为辅导员,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学生过去的经历,但我们可以用真诚的陪伴,为他们点亮前行的路。那些曾藏在沉默里的痛苦、刻在手腕上的疤痕,终会在一次次耐心倾听与温柔引导中,被成长的力量抚平;那些曾困住心灵的阴霾,也会因一份不放弃的坚守,化作照亮未来的星光。我们不必追求轰轰烈烈的成就,只需在学生需要时递上一份理解、撑起一片安心,看着他们从蜷缩的角落走向开阔的天地,从自我怀疑走向自信从容 —— 这便是辅导员工作最珍贵的意义,也是教育最动人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