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著名教育家约翰·杜威曾说:“教育即生长。” 而这生长的背后,是爱与责任交织的力量,是耐心与智慧静待花开的坚持。
作为高校辅导员,有人说是管理者,有人说是陪伴者,而我更感觉是大学生弹射起飞的助推者。每一天我们都“轻轻一推”,让青春穿越迷茫,让人生走向明亮。
小李,一个曾经性格暴躁的叛逆少年,一个成绩单八门课程六门挂科的“学渣”,一个多次强烈要求退学的困顿学子。 从新生军训开始,他就和我“斗智斗勇”,避训逃课,查课巡课时,我一转身就不见他的身影;科任老师多次训导后,他怀疑是班长“告状”,竟在教室想要通过暴力泄愤,被同学拦住后,又高声扬言报复。我从教室到办公室,经过很长时间的艰难沟通,才勉强平复他的情绪。
课堂上他总是讲话玩手机、打游戏,批评后口头答应,转头又犯。批评、谈话、承诺、再犯,对他的教育就像我与自己的影子赛跑,追不上,甩不掉,十分疲惫。每听到科任老师投诉,我心中怒火油然而生,真是欲教不能,欲罢不忍。
我决定换一种方式走近他从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开始。这是一个从小父母离异,缺乏温暖,在简单粗暴的管教中“野蛮”生长的孩子。他用叛逆作防护,用抗拒作呼唤,其实是自我设计的青春展示。一个迷茫少年的向上追求,总是被一次次顽劣的言行所遮蔽。
我安排他担任寝室长、劳动委员,赋予信任和责任。改变是缓慢的,不断反复,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,这不免让我有些灰心。同事们则为我加油:“你要看到他的进步,哪怕很小。”是啊,教育不是一石激起的千层浪,而是滴水穿石的无声累积。可我心里却难以言表。
第一学年结束,小李六门红灯的成绩单沉甸甸压在我心头。他再次提出退学。他父亲在电话中无奈地说:“这孩子,我管不了,老师也尽心了,随他吧……”那一刻,深深的无力感几乎将我淹没。家长的无奈,学生的无助,“助推”的无效,让我辗转反侧。在党支部每月的理论学习例会,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又一次在我耳边回响起:“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,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、品行、品味的‘大先生’”——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,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 我要再次发出“轻轻一推”的力量。
我决心再次敲开小李紧闭的心灵大门。查寝变成聊天,批评变成倾听。起初小李只是敷衍回答,但持续的滋润,慢慢融化了他冰冷的抗拒。一次深入谈话,他袒露心声:“姐,我不是不想好,是觉得根本追不上了。” 我告诉他:“试过才知道能不能追上。成绩只代表过去,未来在你手中。”
他需要的不只是鼓励,更是一个具体的、能体验成功的“突破口”。转机出现在专业课结课作品。起初他一口回绝:“太难了,算了。”我说:“别在感觉中否定自己。万一那难处,恰是你发光的地方?”或许是“发光的地方”触动了他,或许是无法再拒绝我的坚持。几天后,他带着作品来找我——粗糙却充满创意。我立刻给予肯定,并请专业老师进一步指导。那一刻,他眼里焕发出久违的光彩。
结课作品成为他学习的转折点。他开始制定计划,刻苦钻研,主动承担班级事务。那一刻,一切艰辛和疲惫都释然放下。我把他的变化发给他父亲,那位曾经无奈的父亲哽咽地问:“您用了什么方法?他在家油瓶倒了都不扶!”我说:没有什么神奇的方法,只有发自内心的欣赏、不离不弃的信任和始终如一的坚持。对于小李每一次的肯定,都像投入心湖的石子,荡起久久四散的涟漪。
后续一年,他所有课程顺利通过!更让我欣慰的是,大二结束,他主动提出:“宋姐,我想专升本。”他说:如果不是您没放弃我,还让我当‘官’,我可能早退学了。”说这些话时,他笑容灿烂——那是自信、希望被点燃之后的一身朝气。
辅导员鲜有惊天伟业,尽是琐碎平凡:一次查寝、一次巡课、一次谈话、一次探望……但正是这些日复一日的凡人小事,如涓涓细流滋养迷途的心灵,如声声呼唤叫醒沉睡的年轮,如拳拳助推插上高飞的翅膀。每一个曾被用心“助推”过的生命,终将走向辽阔璀璨的星河。我们助推的不仅是学业,更是一个个生命的觉醒。
一推之力,重若千钧;师者之责,育见未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