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看看你是不是在“照镜子”
“好累啊,学不下去了。”小A长出一口气。“去休息一下吧。”一旁的朋友劝道。“不行啊,明天考高数,我最后一遍看课本的计划还没完成,我必须得把该看的看完”;
小B回到宿舍,看到舍友都在学习。“唉,我也接着去写作业吧。实验报告还没改完。”小B取下刚戴上的耳机,又掏出了课本;
小C正在某app上悠哉游哉刷视频,刷到了一个优秀学长的经历自述。“我只会在这里坐着刷视频吗?唉,人和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。”小C猛地惊醒,关掉手机,随机翻出一本没看完的课本,却怎么也看不进去;
“好想回去洗个澡,然后把上次那个综艺看完。”小D想,“不行,如果今天晚上不把这个ppt做出来,明天我可能还会有更多事,更没时间做。还是今天晚上做完好了。”
朋友对小A的做法有些疑惑,既然明知自己现在效率低下,为什么不稍微停下来歇一会儿呢?
小B有时不明白,为什么看见别人努力,自己就这么焦虑?
小C转头一想,对自己说,我一定要成为“优秀”的样子吗?我一定要和ta们比较吗?我为什么好像过不好我自己的生活呢。
小D叹了口气,“可我真的好想休息一下。”
02我为什么一休息就焦虑?!
如果此时我问你,休息的目的是什么,你脑中是否会有这样一个想法一闪而过:现在休息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完成工作、学习任务。即使你不认同,而且也马上告诉自己“休息就是休息,工作少来沾边!”,但在很多时候,我们休息之前还是会下意识告诉自己,我先放松一下,一会儿才好工作。很多时候,这似乎成为了我们允许自己休息的一个“借口”,“有利于工作”成为了我们能够心安理得休息的前提。
我想,成长中习得的紧迫感将我们束缚。我们一路走过小学,初中,高中,家长和老师无数次告诉我们要努力,要抓紧一切时间学习。我们习惯了假期被作业和补习班塞满,习惯了假期补课,习惯了长时间连续工作。我们甚至习惯了在休息时也要在意身边人,我们习惯了竞争,生怕自己一停下来,别人就赶上了自己。所以,我们不敢休息,或者说有休息羞耻。
我猜,你有些厌倦“工作”这个没有边界感的东西。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信息时代,它不费吹灰之力挤进你的生活。我们在习惯的推动下,不加思索便接受了它的入侵。我们或许会在等地铁时翻着手机里没看完的课件,会在等饭做好的间隙思考周五上课讲了什么,会在乘车时点开app背几个单词......我们很少意识到,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学习、工作可以是两个相对分割的领域,我们有权力把学习和工作从那些属于自己的生活时间剔除。去放松,在很多人眼里是奢侈的,甚至是错误的。
我猜,你很少提醒自己,休息绝不只是为了“更好地工作”,休息是有价值的活动。当“血槽”被一项项任务榨干后,休息让我们恢复活力。在持续进行高强度认知工作后,休息和睡眠帮助我们清除积聚在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毒副产物(Pessiglione et al.,2022)。与长时间工作、缺乏休息的人群相比,适当休息的人患心脏病和中风的概率更低。一项研究显示,每日可自由支配时间少于两小时,会使人的幸福感降低;而在特定时间参加各种休闲活动会促进主观幸福感(Cummings,2002)。长期得不到很好的休息,或休闲活动的缺乏,会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,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(胡炳政,2013)。
适当的休息让我们更加健康,放松和闲暇让我们对生活重新充满希望。去听歌,去赏花,去见一个挚友,去和ta什么也不想的聊一个下午,我们会想“原谅这个世界一秒钟”。所以,当你因为休息而焦虑甚至“羞耻”时,试试告诉自己,这是我作为人的正当需求,是我作为人的权力。休息,没什么好羞耻的。
03站起来,走一走,看一看
现在,让我们走出焦虑和思索的泥沼,站在高处回望自己的生活与思考。
曾经一个长辈对我说,不要天天看那些没营养的综艺,你又学不到什么东西。
我们在做那些所谓“提升自己”的活动时,往往很安心,很少焦虑;而那些“放松”性质的活动,例如刷剧,打游戏,睡觉,听歌,看小说,成为了我们焦虑甚至愧疚的来源。
或许很多不敢休息的同学,也常这样告诉自己:休息的过程中,我没能让自己得到提升,而与此同时,我看到身边人把我甩在身后。我一想到这个就会焦虑。
但果真如此吗?不尽然。
曾经在一次采访中,我们询问被采访者,平时是更倾向于去做看起来提升自己的事件(比如看书)还是去做娱乐性质的事件(比如打游戏等等),来让自己感受到“自己的意义”和生活的乐趣;一名被采访者回答,他都会去做,他觉得打游戏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学习。
我并不是想说,我们用“学习”的视角去看待一切,就能够不断进步,能够抵抗休息焦虑。我更想说的是,这些在你看来“浪费时间”的行为,或许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。如果要从功利的角度来讲,看电视剧怎么不算了解社会呢?但我更愿意说,我们从休息的活动中获得的与人交往的能力,获得的内心的放松,学会的对待自己生活的态度,是学习和工作无法带给我们的。生活是人生的重要议题,我们不可能跳过“学会生活”这一步,仅仅活在工作和学习的世界里。
休息有休息的价值,有做多少工作、看多少书都代替不了的作用。人们总说,一直紧张地工作就像弦一直处于紧绷状态,不知道哪一天就断了。或许事实就是如此。
所以,请试着放下焦虑,好好享受单纯的休息!
<< 上一篇:心理科普:一个人的强大,从停止精神“内耗”开始
>> 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