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期:那束照亮心灵孤岛的光
讲述人:艺术工程系辅导员 陶若男
“如果学生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,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。”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,一直是我作为辅导员工作的信条。直到遇见小王(化名),我才真正深刻体会到它的分量,也开启了一段用爱浇灌心田、用信任搭建桥梁的育人旅程。
初次见到小王,是在新生入学的那个热闹的九月,那天她热情地穿梭在人群中,帮着新同学搬运行李、分发资料,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,浑身散发着极强的同理心与责任感,很难不让人喜欢。我当时想着,这个开朗的女孩,一定会在大学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。
然而,谁也没想到,这份“阳光”竟如此短暂。渐渐地,我发现小王变了。她开始频繁地以“身体不适”为由请假,每月甚至要休息好几次。原本热情的她,在与同学相处时,变得敏感多疑,常常过度解读别人的言行。一次,因为同学不经意的一句话,她就躲在宿舍里哭了好久。后来,在与她家长的沟通中,我才得知,原来她早已确诊双相情感障碍,情绪就像失控的过山车,在躁狂与抑郁间剧烈摇摆。而这一切,都源于她那充满压力的家庭环境。父亲的暴躁、母亲的焦虑,让她的成长之路布满阴霾。
记得那是一个平常的午后,却成了我和小王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。因为一次与室友间的误解而引发的争吵让小王情绪崩溃,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。接到室友焦急的电话后,我立刻冲向她的宿舍。推开门的那一刻,我看到她蜷缩在角落里,眼神空洞而绝望,我的心瞬间揪了起来。我和室友迅速将她送到医院,一路上,我紧紧握着她的手,不停地告诉她:“别害怕,有我在。”在医院,我一直陪护在她身边不断鼓励着她,同时联系家长告知她的情况……那一刻,我只有一个念头,就是让她知道,无论发生什么,都有人在她身后做她的依靠。
这次危机过后,我明白,单纯的“危机救火”远远不够,我要帮助小王重构她的“心灵生态”。我先从她的寝室入手,召开室友会议,和大家明确了“不歧视、不回避、不孤立”的原则。我鼓励室友们多组织一些周末集体活动,比如一起做手工沙龙、去户外徒步。渐渐地,小王开始走出自己的小世界,重新感受集体的温暖。
同时,我联合心理委员制定了“每日关怀计划”,让班委们和她“一对一”结对子。每天,都会有同学主动和她打招呼、陪她聊天,课后也会一起讨论问题。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,却像一束束温暖的光,慢慢驱散了她内心的孤独。我还开展了“健康心理・阳光生活”主题班会,组织手工活动,希望能引导大家理性看待心理疾病,也让小王能通过“非语言表达”释放压力。
在与小王的相处中,我努力做她的“知心大姐姐”,而不是高高在上的“教育者”。她情绪失控时,我从不苛责,只是耐心地问她:“我们怎么才能让你好起来?”每次和她沟通,我都先静静地倾听,让她尽情宣泄情绪,哪怕是同样的问题反复诉说,我也从不打断。慢慢地,她开始信任我,愿意和我分享她内心深处的想法。她曾红着眼眶对我说:“老师比父母更懂我的沉默。”那一刻,我知道,我们之间的信任桥梁已经搭建起来了。
经过一年的陪伴,小王终于迎来了蜕变。她不再是那个躲在角落里的女孩,而是主动参与到班级活动中,脸上又重新有了灿烂的笑容。学年末,她还荣获了“三好学生”。收到她送来的鲜花,听到那句“您是我的情绪回收站”时,我心中满是感动与欣慰。更让我惊喜的是,她的故事影响了整个班级,大家对心理问题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关注,班级里的互助氛围也越来越浓厚。
回顾这段历程,我深刻认识到,作为教育者,我们要有三条“底线”:以爱为底色,拒绝给学生贴标签,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;从“救火”转向“防火”,做好群体预防,让危机防患于未然;更要明白,教育是师生间双向的生命滋养,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,我们自己也在不断进步。
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和学工团队将继续守护着艺术工程系的每一位学子。小王的故事,只是我们育人路上的一朵浪花,但我相信,正是这无数朵浪花,终将汇聚成立德树人的澎湃浪潮,照亮每一颗彷徨的心。
<< 上一篇:“匠心鎏光·艺绘新章”|第五届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式
>> 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