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:给在意的人发信息,一直盯着手机忐忑不安地等ta回复?总是想以后的事情,感到迷茫不安?抑或是在人际交往中患得患失,总担心自己落单?这些其实都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。
“安全感”这个词大家一定不陌生,如果过于缺乏安全感,很容易变得偏执、敏感,进而导致对日常事件反应过激或者喜欢极限运动等追求刺激的行为。
谁不希望自己能够有独立强大、有满满的安全感呢?其实心理学上也有很多研究探讨安全感的问题,一些相关的小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建立安全感哟~
1.梳理自己的经历
心理学家Bowlby提出的依恋类型理论是较为经典的解释安全感来源的理论。Bowlby认为依恋模式的形成起源于童年,它会对日后我们所有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。成人的依恋模式分为四种类型,分别是:安全型、痴迷型、疏离型和恐惧型。其中,后三种都是非安全型的依恋类型。非安全的依恋类型形成可能与童年养育者(通常是父母)有失偏颇的教养方式有关,譬如忽冷忽热、双重标准、前后不一、过于权威严苛等做法。
梳理自身的经历,接受不完美的曾经,也尝试理解对方的内在焦虑并与之分离,回顾人生中温暖的小确幸并改写人生故事,或有助于获得源于内心而非依托于共生的安全感。可以尝试写日记等形式进行回顾梳理。
2.与内核稳定的人交往
童年缺失的安全感可以在自己书写的人生中弥补,选择和内核稳定的人交往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式。Harms(2011)的研究也表明,新的关系会重塑人对关系的看法,而密友、伴侣等稳定的长期关系更是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不安全感,进而完成自我重塑。
当然,选择与内核稳定的人交往也需要我们先对关系有合理的期待。安全感的获得并非将希望全然寄托于对方身上,相反,专注于自己,建立边界感,不用猜测和内耗折磨自己,给对方更多的自由,反而有助于你吸引内核稳定的伙伴。
3.接受不确定性
缺乏安全感也可能是因为对确定性抱有不合理的期待,觉得人生应该像有固定脚本一样按部就班地完成,不允许出现一点意外。缺乏安全感的人常常有非常详细以及长远的人生规划,对升学、成家立业等等人生大事早就有了预想。有规划和理想是好事,但缺乏灵活性、不能接受计划以外的变化可能是我们缺乏安全感的根源。
实际上,人生就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旅程,社会环境和舆论方向会变,我们在不断成长中想法也会改变,就连天气预报也只能预估一个星期,人生哪能这么快就完全看清多年后的画面呢?也正是这些不确定性给我们的人生注入了活力和色彩,当你多年后回忆起并非波澜不惊的人生,可能会觉得当初那点不确定性不是惊吓而是惊喜呢。
<< 上一篇:情绪急救|识别与应对焦虑、抑郁的技巧
>> 下一篇:心理科普|那些我们不自知的全能自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