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假结束,朋友圈里一片哀嚎。“不想开学”四个字,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。温暖的被窝、妈妈的饭菜、自由的作息……这一切都要被早八、ddl和小组作业取代,想想就让人焦虑。
你知道吗?这种“开学焦虑”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,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名字——“开学综合症”。它就像是我们从假期模式切换到学习模式时,心理产生的一种“时差反应”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这种“时差反应”源于我们大脑中的“适应性机制”。假期里,我们习惯了放松、自由的状态,大脑也相应地调整到了“低耗能模式”。而开学后,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,大脑需要重新激活,适应“高耗能模式”,这个过程自然会带来一些心理上的不适。
那么,大家在开学初期可能会遇到哪些心理挑战呢?
1.分离焦虑,从“妈宝”到“独立人”的阵痛
从温暖的家庭环境回到相对独立的校园生活,一些同学可能会感到孤独、想家,甚至出现情绪低落、失眠等症状。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分离性焦虑”,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,尤其容易出现在那些对家庭依赖较强、性格较为内向的同学身上。
2. 学业压力,从“摆烂”到“内卷”的焦虑
新的学期意味着新的挑战,面对繁重的课业、未知的难度,一些同学可能会感到焦虑、迷茫,甚至产生自我怀疑。这种焦虑情绪往往与“自我效能感”有关,即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。当自我效能感较低时,我们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无助。就像有的同学会说:“开学第一天,看到课表的那一刻,我就已经开始焦虑期末考试了。”这种“未战先怯”的心态,往往会让压力倍增。
3. 人际关系,从“宅家”到“社交”的挑战
经过一个假期的分离,同学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有些疏远,很多人可能会感到“社交尴尬”,甚至有点“社恐”。重新建立联系、融入集体也需要一个过程。
4. 生活节奏,从“躺平”到“战斗”的适应
从假期的悠闲自在到开学后的紧张忙碌,生活节奏的突然改变也会让人感到不适应,容易出现疲劳、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。这是因为我们的“生物钟”被打乱,需要一段时间来重新调整。
如何应对“开学综合症”,快速调整心态,迎接新学期呢?
慢慢“放手”,从“离不开”到“放得下”
想家时可以给家人打个电话、发条语音,但不必时刻依赖。试着把联系频率从每天一次调整为隔天一次,给自己一点独立成长的空间。在校园里做些其他事情,比如和室友一起装饰宿舍,加入一个温暖的小社团,或者约同学打卡校园周边的美食,让新环境里也有让你安心的小角落。
5.接纳情绪,积极暗示,从“我emo了”到“我可以”
心理学中的“自我暗示”理论认为,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信,缓解焦虑情绪。所以我们不妨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,比如“新学期是一个新的开始,我可以学到更多知识,认识更多朋友”。
6.调整作息,循序渐进,从“熬夜冠军”到“早睡早起”
“渐进式适应”比“突然改变”更容易让人接受,也更能减少心理上的不适。开学前一周就可以开始调整作息时间,逐步恢复到上学时的作息规律。不要一下子给自己安排太多任务,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地适应学习节奏。
7.制定计划,明确目标,从“摆烂人”到“行动派”
心理学中的“目标设定理论”指出,明确的目标可以增强我们的动机,提高行动力。新学期新气象,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,并设定一些小目标。每完成一个目标,就给自己一些奖励,保持充足的学习动力。
8.主动沟通,寻求支持,从“自闭”到“社交达人”
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,多与家人、朋友沟通,分享自己的感受。如果遇到困难,也可以寻求老师、同学或者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。课余时间也可以多多参加班级或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,在轻松向上的氛围中融入集体,建立友谊。
新学期,新起点,愿你带着满满能量,勇敢追梦!
<< 上一篇:与内心的自己和解:接纳不完美的力量
>> 下一篇:唤醒学习DNA的3个魔法开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