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eedance 又开始在户外流行起来了——简单说,就是一群韩舞或者是宅舞爱好者自发地组织起来,播放一些圈内的音乐,然后大家一起freestyle地跳起舞来。
原本我以为有的人可能会怕尴尬放不开,但围观几次后我发现,每个人都能沉浸其中,以自己的方式响应着音乐起舞。甚至,你还可以随机在其中寻找搭子,一起共舞。
这种自由自在的松弛氛围,轻易地就能带动更多人不由自主地跟着舞动身体,神奇的是,所有的疲惫跟烦恼似乎也跟着一下子烟消云散了。
这使我联想到,在人生最沮丧的那段时间,似乎也是跳舞救了我一命。
那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压力爆棚的我,经常去livehouse看乐队演出,当表演到节奏感强的曲目时,我也会跟着人群跳动起来,有时候还会和特地约着朋友一起Pogo,直到气喘吁吁、精疲力尽。
但每一次跳完舞,我都会觉得「好累,但又真的好舒服、好轻松」。
没错,跳舞的魔力和好处,真的比我们想象中更大。
1「不如跳舞」是刻在进化中的一种「沟通」冲动
跳舞,可不是什么人类专利。神经科学家Aniruddh Patel博士指出,硫冠凤头鹦鹉也能随着音乐节拍移动身体。并且他推测,舞蹈可能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,用来模仿声音时的副产品。
另一则研究来自京都大学的Yuko Hattori教授,她发现,舞蹈的冲动或许在早期灵长类动物进化成为人类之前就已经存在了。
她让一只黑猩猩跟着钢琴音符打拍子,而当隔壁房间的另一只黑猩猩听到了这个节奏,竟然开始前后摇摆身体,就像是在「跳舞」。在此之前,这只猩猩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或是奖励,这意味着,它是自发地通过跳舞在与这个声音进行「交流」。
因此,学者Edward Hagen和Gregory Bryant还认为,恰恰是跳舞,帮助人类进化成为了现在的独特模样。
相比存在交流壁垒的语言,音乐和舞蹈是天然的沟通媒介,能够成为一种便捷的联盟信号系统。仅需简单的肢体语言,就可以很有效地传达消息和指令,使得没有血缘关系的不同群体之间,建立起独特的、有意义的合作关系。
2 舞蹈是抗抑郁效果最好的运动没有之一
抑郁的时候,周围的人都会劝你动起来。但这对于已经很「低能量」的人来说,恰恰是最艰难的一步。这时候,不妨尝试用跳舞来「温启动」。
舞蹈不仅好上手,而且相比其他运动方式,像是慢跑和瑜伽,它对抗抑郁的效果都更甚一筹。甚至,它的效果可以媲美心理咨询或者是抗抑郁药物治疗,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要钱的「百忧解」。
对抑郁症患者进行舞蹈干预,可以显著缓解ta们的症状。包括通过大大提升抑郁症患者们血浆中的血清素浓度,缓解焦虑感、身体紧张感和攻击性,给ta们带来ta们最稀缺的活力与快乐。
当然,你可能会想,要是跳得不好怎么办,会不会就没效果了?
完全多虑了。舞蹈对于消极情绪的改善,并不取决于你跳的是专业编排过的舞蹈,还是随意、甚至笨拙地挥舞几下肢体。只要你跳起来,无论舞姿如何,都能极大程度地增加你的积极情绪、让你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性。
除此以外,舞蹈还能帮助人们走出创伤。对于创伤遭遇者来说,ta们常常受到回避和解离的困扰,与自己的身体感知以及各种情绪处于脱节状态,但跳舞这件事却可以帮助ta们重新关注自己的状态、再次建立起联结。
3 不论是独舞,还是与人共舞舞蹈都是远被低估的情绪解药
舞蹈赋予我们「活在当下」的正念体验
跳舞时,我们往往需要跟随音乐的节拍、迈出恰当的舞步...因此不得不全神贯注于此时的处境,同时摒弃生活中的种种杂念,这便进入了一种独特的、「活在当下」的「正念」体验。
当有意识地舞蹈时,伴随着自由丰富的动作,我们对身体的自我意识也会随之增强,与我们的身体建立更紧密的联结,并用一种不带批判的态度看待我们的身体,从而更真实地认识和表达自己。
同时,当我们处于有意识的舞蹈状态时,也在处于「心流」状态。这时我们的前额叶皮层活跃性下降,显性信息处理被抑制了,然而隐性系统却在高效地运作。这短暂地压抑了我们的分析功能,却能极大程度地缓解内心潜藏的冲突与矛盾,让我们彻底地放松下来。
在舞蹈中进入「集体兴奋」的状态,有助于团结群体并对抗孤独。
都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,跳舞也是如此。
与他人一起进行同步舞蹈能让人们彼此感觉更亲近,并增进友谊。因为当我们跳舞时,会释放出被称为内啡肽的快乐化学物质,而内啡肽在人类的情感联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。
此外,与他人舞蹈还能提高疼痛忍受力。一项研究中,参与者佩戴上了施压装备跳舞,并让ta们说出自己感觉不适的时刻。他们发现,那些活动最为积极、动作协调一致的人与他人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,并且疼痛阈值也更高。
舞蹈能让我们与他人建立同理心、加强凝聚力。和他人共舞能够激活我们的镜像神经元。观看他人跳舞会让我们想要加入他们一起跳舞。当我们这样做时,我们就不再是单独一人,而是感觉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。
经常跳舞也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彼此之间的互动方式。研究表明,在舞蹈的合作过程中,两个人的大脑会变得对同一频率产生共鸣。这一点在参与者低频脑电波的同步化中表现得很明显。也就是说,我们变得更能换位思考、理解他人。
Gerlinde A.S. Metz教授还指出,当一个人与他人一起跳舞时,其身体还会产生催产素,让我们对他人产生特别的感觉,这还会使血液循环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升高,形成一个正向循环。
4 舞跳得越多大脑越能顶住衰老
或许,现在的你还在对公园里的广场舞大妈大爷嗤之以鼻。但你不知道的是,若干年后,他们会远比你要朝气蓬勃!
研究发现,跳舞可以显著延缓衰老。Joe Verghese博士等人研究了 11 种不同的体育活动,结果发现:只有跳舞能显著降低参与者患痴呆症的风险,跳舞所涉及的脑力投入和社交互动有助于促进大脑健康。
另一项研究中,研究人员比较了步行、伸展运动和编排舞蹈对衰老大脑神经连接和灰质的影响。一段时间后,参与者的大脑中负责记忆处理的部分出现了更密集的白质,说明 ta 们的认知能力不降反增。
也就是说,跳舞还能够保护大脑,免受衰老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影响。这也是为什么参加完一年的舞蹈培训后,许多老年人表示感觉更强壮、更有自信,并且「年轻了好几岁」,其中甚至包括了 85 岁以上的最年长的老年群体。
即便对于年轻人来说,跳舞也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认知功能,通过形成新的神经连接,尤其是在涉及执行功能、长期记忆和空间识别的区域。一些特定舞种,比如「尊巴舞」,还被证实有效作用于视觉识别和决策能力。
5 跟着音乐去跳舞以上所有效果都能翻倍
印度神剧中,剧中人物总是一言不合就开始放音乐,然后大家就跟着开始群魔乱舞,每个人脸上都开始洋溢起幸福的神情...跟着音乐跳舞,确实能给跳舞加层buff。
在2008年《科学美国人》杂志的一篇文章中,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神经科学家提出,将音乐与动作(即舞蹈)同步进行,本质上就是一种「双重愉悦体验」。音乐能刺激大脑的奖赏中枢,而舞蹈则会激活大脑的感觉和运动回路。
与此同时,参与情绪处理的边缘系统会触发释放让人感觉良好的激素,比如内啡肽、催产素和多巴胺,而小脑则整合来自大脑和脊髓的输入,并有助于精细和复杂运动动作的规划。
于是,在音乐和舞蹈的带动之下,整个脑子都开始工作起来,目标只有一个:让你嗨!
与此同时,跳舞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欣赏音乐,这是因为感觉运动同步或者说节律同步现象,舞蹈活动能够锻炼人类本能地与节拍相匹配的能力。
当你跳起来,身体跟上节奏,你也会愈发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编曲之妙,去理解鼓点、弦乐以及合成器之间的精彩配合,发自内心地与音乐融为一体、合二为一。
6 小彩蛋:优秀的舞者,也会是不错的伴侣
对于一些动物而言,它们求偶是通过斗舞,跳得好便可赢得对方芳心。对于人类来说,这也同样奏效(等等,不是让你去crush面前尬舞哈!)。跳舞跳得好的人,人也怪好咧!
心理学教授William Michael Brown博士的研究表明,优秀的舞者或许能成为良伴——至少从基因的角度来看是这样。
首先,怎样才算是舞跳得好呢?跳舞时的波动对称性,即是否能在运动状态下保持对称,是衡量舞蹈质量的标准。这个分数越低则代表质量越高。
Brown博士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了40名牙买加舞者的动作,并将舞者的身形简化为简笔画,来去除有关舞者身材和魅力的信息。然后,另一组牙买加人观看了跳舞的视频,ta们对波动对称性高的人的舞蹈表现出了极大的偏好。
而对称性,也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良好指标。对称性越高,表明其拥有更加良好的基因。当我们青睐于那些舞蹈跳的好的人时,其实我们也选择了那些更为优秀的配偶。
看到这里,你还在等什么?
「聊天倒不如跳舞,谈恋爱不如跳舞」~
<< 上一篇:解锁心理学密码,全方位认识真实的自己
>> 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