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路上遇到辅导员十分害怕和他打招呼,内心一直纠结如何开口。在课堂上进行ppt展示十分惶恐,结结巴巴,表现总是很差。这些能说明你就是社交恐惧症吗?
微课视频
社交恐惧症(social phobia),又名社交焦虑症(social anxiety),美国心理学会的临床精神障碍诊断和分类手册中,把社交焦虑障碍定义为:个体在设会交往情境中,因为害怕被审视、害怕面临负性评价,产生的一种明显的、持续的、非理性的恐惧。
那么案例中的马同学的情况到底算不算是强迫症呢?
社交焦虑的鉴别诊断,主要参照以下几点:
① 你是否害怕当众回答问题、演讲或表演等活动?(是/否)
② 你是否害怕参加如宴席以及会议室、教室里举办的集体活动,又或是害怕别人已经就座完毕的场合?(是/否)
③ 你是否害怕当众出丑,受到别人的否定?(是/否)
④ 前项①、②、③的恐惧感强烈,回避以上情况的行为已经影响日常生活,或忍受以上情况的同时承受强烈的恐惧感,且时间持续六个月以上。(是/否)
如果前四项都选择“是”,那么你可能是社交恐惧症。
其实,在人群中,大约有百分之80~90的人会产生一些“社恐”的感觉。但是大多数人都能控制这种恐惧的感觉,并没有影响到个体的正常生活。因为这些恐惧情绪持续时间短,强度较弱,出现频率也不高。
说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发现了,你的那些行为并不是什么社交恐惧症,最多说明你是一个具有社交恐惧情绪的个体。之所以会这么说,是因为社恐这个词,从最初的“社交恐惧症”(social phobia)的缩写,演变到现在,已经成为了一个多义词。通常情况下,它具备以下三种含义:社交不积极,社交恐惧感,社交恐惧症。
第一种,社交不积极。其实严格来说,它包含了两种含义:不积极与不擅长。这种含义常常出现在别人的评价中,用来形容一个人“内向”“朋友少”“不主动社交”“缺乏社交能力”,而被评价的那个人,可能并不觉得自己这样有什么不好,反而很享受社交简单的生活。
第二种,社交恐惧感,或者更多时候,是社交中的不适感。其实这种恐惧感是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多多少少都会经历的,当我们处在一些不熟悉的场合下,做着自己不擅长的事,或是与某些人相处不合拍时,难免会产生不安、不自在的体验,可能会尴尬到脚趾扣地,甚至想要夺门而出。这些情况下,“社恐犯了”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正常反应。
然而,社交恐惧症患者,则会为他的思维和行为感到明显强烈的不适和厌恶。非常想要改变这些却又无法做到。
我想,现在你应该明白什么是社交恐惧症。如果你在社交中大部分时间是舒适自在的,或者虽然有时会感到恐惧不适,但都可以自然消退,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照顾好工作与生活,那么即使你是内向、不爱社交的,甚至被别人批评缺乏社交能力,也无需怀疑自己,你的“社恐”不是问题。
即使得了社交恐惧症,也绝不是一条不归路。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都可以对其进行干预。系统脱敏法,认知疗法,深部脑电刺激,药物疗法等都曾证明对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有效果。
从系统脱敏疗法的角度出发去干预社交恐惧症,我们可以
在安全和自愿的状态下,逐步尝试“脱敏”。在参与社交前,可以先在自己心中建立一个安全边界,设定一些自己感到安全的场所、氛围与谈话内容等,控制每次社交的“剂量”,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行社交。例如,如果你害怕与领导一对一谈话,但又不得不进行工作上的沟通,可以事先想好谈话的内容,缩短谈话时间,在更加自在的场所(例如,如果你害怕封闭的办公室,可以试着在公共区域与领导约谈等)进行。
<< 上一篇:开学心理调试大礼包,请接收!
>> 下一篇:心情不好?那就停下来